乘民俗之风,展传统文化 ——永宁三沙源上游学校民俗文化展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击数: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中华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我们可以浪漫一点说:中华民俗是中华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传统礼仪和习俗,了解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的重要意义。新课标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在完成“民俗文化”单元的专题教学后,永宁三沙源上游学校初二年级语文组发起了一场以“乘民俗之风,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民俗传统节日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节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清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班级优秀作品展
民俗活动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舞狮,古时称“太平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也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南狮,又称“醒狮”。它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狮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笼发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 

班级优秀作品展
 

  中华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展现出当代价值。中学生学习和研究民俗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上游学子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了解了民俗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图片收集:初二语文组

  文字编辑:初二语文组

  初审:尚云贵

  终审:李彦明